2017年我国互联网行业发展趋势分析【图】

2016-11-30    来源:

容器云强势上线!快速搭建集群,上万Linux镜像随意使用

    1、互联网市场

    自上世纪60 年代美国开始互联网信息技术理论研究,从军用研究目的到为民所用,其在世界范围内为互联网行业及信息化科技发展产业提供重要基础。早期的互联网发展经历两次重要飞跃:第一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建立的NSFnet 将互联网向全社会开放,不再将互联网局限于计算机研究人员和政府机构使用;第二互联网的商业化开启,商业机构发现其在通信、资料检索、客户服务等方面的巨大潜力, 世界各地的大量企业纷纷涌入互联网产业。 互联网的低成本、 无限时、无国界、交互性、多媒体、针对性、受众可视性、实时灵活、感官性,使其成为重要的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对全球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互联网的起步虽然较晚,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依托于中国国民经济和政府体制改革的成功,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已经成为国际互联网的重要部分,也成为最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体。由于中国互联网整体发展时间短,网速可靠性、科技性需要更大的进步,这也明确了我国在互联网领域的努力方向和发展空间。

    (1)中国互联网发展现状

2005-2015 年中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2017-2022年中国互联网行业并购重组市场分析与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① 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半数,网民规模增速提升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 2016 年 1 月发布的第 37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 年 12 月,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达50.3%,超过全球平均水平 3.9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 10.1 个百分点。网民规模达到 6.88 亿人。

2014-2015 年中国网民各类互联网应用的使用率

    ② 基础网络资源日益完善

    自 2011 年全球 IPv4 地址数已分配完毕后,我国 IPv4 地址总数基本维持不变, IPv6 地址总数持续增长。 截至2015年 12 月, 中国互联网 IPv4 地址数达 3.37亿;IPv6 地址总数为20,594 块/32,年增长 9.6%。中国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为5,392,116 Mbps,年增长率为 30.9%。1除 IP地址外,我国的域名总数、网站数量、网页数和网页字节等互联网资源数在大幅度增长。

    ③ 互联网增长应用领域不断拓宽,形式日益丰富 随着互联网普及率提高和网民人数的不断增加, 互联网应用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中国互联网络中心的数据显示,2015 年我国个人互联网应用发展迅速,绝大多数应用的用户规模呈上升趋势。
其中即时通信、搜索引擎、网络新闻和社交作为基础的互联网应用,用户规模稳中有升,用户体验有较大突破;以网络购物、网上订餐、团购行业、在线旅游预定行业为内容的商务交易类应用经过多年的高速增长,已步入稳健发展时期。

    值得关注的是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网络娱乐类应用展现出巨大的商业价值,增长迅速。由热门网络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和游戏成功赢得市场,同时又促进优质 IP((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本身的培养,促进商业模式变革;除此之外,网络视频和网络音乐的进一步扩大扩大用户规模,截至 2015 年 12月,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 5.04 亿,较 2014 年底增加 7093 万;网络音乐用户规模达到 5.01 亿,较 2014 年底增加了 2330 万,随着视频直播业务的发展,网络音乐节目的视频直播成为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

2014-2015 年网络视频/手机网络视频 用户规模及使用率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企业方面对于互联网的依赖程度也在逐年提高,截至 2015 年 12 月,全国使用互联网办公的企业比例为 89.0%,企业互联网使用比率首次接近九成。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和相关产业迅速崛起,各种新型服务蓬勃发展。在此基础上,企业广泛使用多种互联网工具开展交流沟通、信息获取与发布、内部管理、商务服务等活动,且已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将系统化、集成化的互联网工具应用于各业务流程中,将互联网从单一的辅助工具,转变为企业管理方法、转型思路,步入“互联网+”深入融合发展的进程。

    (2)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增加了IDC需求

    不论是企业或个人均对互联网应用的多元化、 互联网的品质和访问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许。新兴的网络应用持续增多,使网络流量数据的内容种类不断增加,与此同时,视频、网游类互联网应用的快速增长,更是带动网络流量数据的规模呈指数级增长。 海量的数据要求数据中心要有庞大的存储系统用以存储大量的计算数据,同时也对数据中心的计算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另外,还需要数据中心拥有丰富的带宽资源,让数据在各个计算节点、存储节点以及 数据中心外界高速传递。相关需求拉动数据中心等互联网基础设施发展,为未来几年国内IDC 市场发展提供了庞大的市场空间。综合来说近几年我国数据中心(IDC)产业大环境看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跨界融合不断加深,生态圈逐步成形,产业整体规模取得长足发展。

    2、IDC市场

    (1)IDC及其基础、增值业务

    互联网数据中心(Internet Data Center, IDC)是信息系统中心,由交换机、服务器等直接接触信息数据的 IT设备构成计算设备层,以及负责设备、数据管理的信息管理系统组成核心层, 而通过供电、 空调等辅助支撑系统的设备可提供安全、稳定、可靠的运行环境。

    互联网数据中心业务是伴随互联网发展而兴起的服务器托管、租用、运维以及网络接入等服务的业务。IDC服务商通过提供完善的设备(包括高速互联网接入带宽、高性能局域网络、安全可靠的机房环境等)、专业化的管理、完善的应用级服务,为企业和 ISP、ICP、ASP等客户提供互联网基础平台服务以及各种增值服务。

    互联网数据中心业务在中国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0 年前后,数据中心的概念随着互联网进入中国,第一次掀起了建立数据中心的热潮,但由于用户数、内容、应用等方面的有效需求不足,在 2001 年的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数据中心的发展很快进入蛰伏期。

    第二阶段:进入 2002 年以后,随着短信、网游、语音和视频宽带互联网应用内容的极大丰富以及国内互联网用户数、尤其是宽带用户数的剧增,网络的访问量不断增大,用户对访问速度和服务内容的需求不断升级,进一步推动了国内IDC市场的发展。数据中心行业作为重要的 IT 基础设施,经历了从小到大、优胜劣汰的过程,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期。

    第三阶段:从 2008 年至今,互联网技术发展有了质的飞跃,技术创新驱动的智能终端VR、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物联网以及基因测序等领域快速发展,带动数据存储规模、计算能力以及网络流量的大幅增加;云计算技术的应用也提高了单位机柜的收入和毛利率水平,调动了传统IDC服务商以及市场新进入者的热情。爆发式增长的数据流量拉动的新一代IDC建设进入加速期。

    (2)中国 IDC市场发展概述

    自 2009 年,中国国内互联网数据中心(IDC)产业市场总规模从 72.8 亿元保持稳定增长,至2015 年其达到518.6亿元水平。2012-2013 年 IDC行业受到经济下滑影响增速明显降低。 2014年与2015年同比增长分别为41.8%, 39.3%。 2012年 12 月,工信部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一步进入增值电信业的实施意见》、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因特网数据中心业务和因特网接入服务业务市场准入工作的通告》,解除2007 年 7 月起实施的 IDC牌照停发规定。

    在 IDC牌照停发的六年时间,是中国 IDC行业封闭式市场调整阶段,为市场解禁之后的行业发展奠定基础。新兴 IDC企业的进入,从人才,资金,技术等多个方面为 IDC行业发展提供动力,推动产业向规模化,多元化,产业化迈进。

    另一方面,随着发展的要求与市场规律,IDC行业面临着三大机遇与挑战:第一新兴 IDC企业对原有IDC市场的冲击;第二工信部将对原有IDC/ISP牌照的企业进行整治清理;第三工信部将引入数据中心评级和IDC企业信誉评价体系,一些规模较小,技术薄弱,竞争力弱的IDC企业势必会被淘汰。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IT服务和数据量高速增长,政府、企业对于IDC基础设施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包括运营商、第三方以及赛伯乐为代表的资本都纷纷布局建造 IDC。中国 IDC行业在保持高增速同时,逐渐走向成熟健康的发展方向。

2009-2015 年中国 IDC市场规模(亿元)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3)IDC业务分类

    传统的 IDC业务2

    可分为两大类:基础业务和增值业务。前者主要包括主机托管(机位、机架、VIP机房出租)、资源出租(如虚拟主机业务、数据存储服务);后者主要包括系统维护(系统配置、数据备份、故障排除服务)、管理服务(如带宽管理、流量分析、负载均衡、入侵检测、系统漏洞诊断),以及其他支撑、运行服务等。

    新兴的云计算 IDC业务包含云 IDC基础服务和云 IDC增值服务。 前者能提供云计算数据中心下的主机资源服务,包括云主机、云虚拟主机等。后者是在云计算数据中心下对传统 IDC增值服务的升级与创新。云 IDC增值服务主要包含云储存、云邮箱、云分发、云 SaaS服务、云 PaaS服务和云 IaaS服务等。

    (4)中国 IDC服务商分类2

    根据资源和运营模式的不同,中国 IDC服务商可以分为基础电信运营商、第三方IDC服务商和云服务商。

    基础电信运营商:此类服务商拥有大量的基础设施资源,尤其在在骨干网络带宽资源和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方面具有垄断性优势。基础电信运营商在传统IDC业务领域占据主导地位,面向 IDC服务商、云服务商和行业客户提供互联网带宽资源及机房资源;在云计算IDC业务方面也有雄厚实力,能实现规模化云服务并具有网络优势和较多的销售渠道。基础电信运营商主要包括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

    第三方 IDC服务商:主要从事传统 IDC业务,为客户提供主机托管、服务器租赁和机房运维等服务,少数企业有一定能力开发云服务。此类知名企业如包括世纪互联、鹏博士和光环新网等。同时按机房属性,第三方 IDC服务商可划分为自有机房的第三方 IDC服务商和租用机房的第三方 IDC服务商。前者普遍拥有较强实力,主要面向大型客户群体;后者对中小型客户群体覆盖较广。

    云服务商:此类IDC服务商专注于云服务,在垂直细分专业领域占有优势,可以为客户提供云主机、云存储和特定行业解决方案等服务;而在传统 IDC业务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此类企业以阿里云、UCloud、盛大云和腾讯云等为代表。

    综合来说,在 IDC市场中,基础电信运营商、第三方 IDC服务商和云服务商既在 IDC机房租赁、销售及云服务产品方面进行激烈竞争,又在机房及带宽资源采购方面进行合作。

    3、行业特点及发展趋势

    (1)中国 IDC行业特点

    ① IDC行业存在先发优势,行业壁垒明显

    IDC是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行业存在进入壁垒,数据中心运营商服务必须取得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批准颁发的《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方可经营。同时由于数据中心中聚集了大规模的昂贵设备,设备密度极高,而后期数据中心的运营维护,在选定设备后也由掌握着对应设备运营维护技术的设备提供商所控制,存在技术限制,设备相关成本占比巨大。

    ② 中心城市 IDC资源稀缺性价值显现

    中心城市是信息创造中心、信息需求中心,对具有信息集中化能力的数据中心需求巨大。但中心城市在土地、环境等方面对 IDC 的限制影响巨大,土地、环境等限制给中心城市的 IDC 规模设定了天花板。而目前远距离传输存在网络性能限制,偏远地区的 IDC对中心城市的巨大需求作用有限。随着中心城市及IDC自身的发展,天花板的限制作用越来越强,中心城市IDC资源?缺性价值逐渐显现。

    ③ IDC市场增长迅速,服务商数量持续增加,市场面临重新整合

    2014 年至 2015 年中国 IDC市场一直保持较高增速, 带动并引领了亚太地区IDC市场的增长。一方面互联网行业客户由于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对数据中心资源需求旺盛;另一方面云服务商业务量的快速增长也产生了大量的 IDC机房和带宽需求。 由于市场需求旺盛和政策利好,越来越多的资本和厂商涌入 IDC市场,也带动了新一轮数据中心投资热潮,具体表现为:IDC 建设积极,数据中心占地规模不断增长;投入运营的 IDC 数量高速增长,行业收入持续提高同时随着竞争加剧,IDC市场面临着新一轮的整合,中小服务商受资源所限,生存空间将越来越小,业务转型迫在眉睫。

    (2)行业趋势

    ① 能耗问题日益凸显,国家引导绿色数据中心布局

    随着我国数据中心规模持续扩大,能耗矛盾凸显。 《中国数据中心能耗现状白皮书》显示,我国数据中心能耗在 2015 年已接近 1000 亿度,占全社会年用电量的 1.5%以上。能耗问题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初期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已不再适用,数据中心建设向节能环保方向迈进。一方面在IDC空间布局上,宁夏、贵州、内蒙古等能源充足的地区或将成为新建数据中心新的选择。另一方面,IDC服务商和互联网企业也加大绿色数据中心投资力度。数据中心支撑系统中的电力供需、空调系统、UPS模块、备份等受重规程度增加。

    ② 数据中心向云计算中心演进,盈利能力提升

    传统 IDC 运营模式还是进行托管, 使用的还是机房中的主机资源, 部分 IT 资源达不到预定载荷,使用效率较低。云计算模式则能整合机房、硬件和软件等基础资源,通过分布式计算与虚拟化技术,以“资源池” 的形式对计算、存储及网络资源进行组织,能避免对有限资源的闲置,效率能大大提高,企业能更经济地规划自身的 IT 支出。采用云计算的 IDC 的单机柜的出租收益有望显著提升,因此随着云计算的逐步成熟,许多数据中心也在开始逐步转型自己的业务能力,通过自己购置服务器,网络设备,安装虚拟化软件后,提供云主机业务、云存储业务,向 IAAS( 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s)业务模式演进。

    ③ 软件定义推动数据中心技术变革

    软件定义存储(SDS)、软件定义网络(SDN)等概念的推出和产品加速落地,推动了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资源管理的技术革新。 数据中心集中了大规模的核心信息资源,这些价值巨大的信息资源,对数据中心信息存储的安全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软件定义存储(SDS)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它使得数据中心在数据保存、服务和消费三个层次上对信息存储进行安全、加密、访问限制、备份等部署,通过软件定义存储,将数据中心的储存系统打造成一个存储资源池,在调用池子里面的数据时,由软件生成管道伸入资源池抽取特定的数据信息,避免了外界与存储池的直接接触,大大增强了数据的安全性,同时软件管理可进行高效的数据备份。

    通过软件定义,更多的资源将通过智能管理被有效利用,数据中心利用率得到大幅度提升。 利用率的提升相应带来了对数据中心电力和制冷等技术要求的提高。未来“软件定义一切”的趋势将更加明显,数据中心管理将向统一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4、行业竞争格局

    (1)市场容量

    2015 年,技术创新驱动的智能终端、VR、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物联网以及基因测序等领域快速发展,带动数据存储规模、计算能力以及网络流量的大幅增加; 再者, 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将使毛利率水平大幅提高, 极大调动了传统 IDC服务商以及市场新进入者的热情, 全球尤其是亚太地区云计算拉动的新一代基础设施建设进入加速期。2015年全球 IDC需求热度不减,整体市场规模达到384.6亿美元,增速为 17.3%,相比 2014 年增速有所提升。

2009-2015 年全球 IDC市场规模(亿美元)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受经济低迷运行的影响,2012、2013 年 IDC市场增速明显下滑。2014 年政府加强政策引导、开放 IDC牌照,同时移动互联网、视频、游戏等新兴行业发展迅速, 推动IDC行业发展重返快车道, 市场规模提升到372.2亿元, 增长41.8%。2015年地产、 金融等行业企业凭借着资本和基础资源整合能力不断渗透进入IDC市场;互联网巨头为推进云服务战略投资建设大规模数据中心,行业整体供应规模保持增长。同时,国家宽带提速,互联网行业获得持续快速增长;此外,“互联网+”向产业加速渗透,带来互联网流量快速增长,拉动对数据中心等互联网基础设施需求的增长。受供需两端快速增长的影响,2015 年中国 IDC市场延续了高速增长态势,市场总规模为 518.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39.3%。

    未来三年 IDC市场仍将保持高增速,IaaS细分市场增速将远超传统 IDC细分市场。 2015 年一部分大型云服务商实现翻倍增长, 带动整个 IaaS市场实现 80%以上的增长,预计2016 年增速有望进一步提高,而传统IDC服务市场规模也将保持高增长态势,增速小幅下降。中国 IDC圈预测,未来三年整体 IDC市场增速将保持在 35%以上,到 2018年,中国IDC市场规模将接近 1,400亿元,增速达到 39.6%。

2015-2018 年中国 IDC市场规模预测(亿元)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2)供需关系

    互联网用户的需求拉动了 IDC 市场的迅速增长,云计算、大数据业务的发展推动了 IDC 不断升级。 首先, 互联网用户需求的不断上升为未来三年国内IDC 市场发展提供了庞大的市场空间。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截至 2015 年12 月,中国网民规模达 6.88 亿,互联网普及率为 50.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 6.20 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4 年的 85.8%提升至 90.1%。互联网的应用将更为广泛, 其中移动互联网流量呈爆发性增长。 据工信部统计, 2015年,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消费达41.87 亿 G,同比增长 103%,比上年提高 40.1个百分点。月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到389.3M,同比增长 89.9%。手机上网流量达到 37.59 亿 G,同比增长109.9%,在移动互联网总流量中的比重达到89.8%。固定互联网使用量同期保持较快增长,固定宽带接入时长达 50.03 万亿分钟,同比增长 20.7%。

    其次,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技术发展也加速了数据中心的不断升级和扩容。IDC 牌照放开后阿里云、腾讯云、华为等巨头进入市场,以基础资源出租的公有云市场增长迅速,直接拉动了 IDC 市场快速增长。思科发布《全球云指数年度报告》 , 预测 2017 年全球数据中心流量将增长 3 倍, 累计达到 7.7ZB (1ZB=2的 70 次方字节)。其中,云流量将是数据中心流量中增长最快的部分。到2017年,这一流量预计将会增长4.5 倍,从 2012 年的 1.2ZB 增加到 5.3ZB,年复合增长率将达35%。2
正是因为需求飞速增长,近两年来国内数据中心建设进入高峰期,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传统 IDC企业纷纷投资建设自有数据中心。在基础设施资源供给端有大量的资本进入 IDC行业,新建数据中心数量有明显增加;电信运营商在全国的云计算基地陆续落地;中等规模的第三方 IDC加大自建数据中心投入力度;IDC机房供给量大幅度增加。

    (3)区域结构

    数据中心服务业的客户分布与经济发达程度呈高度正相关, 由于经济发达地区网络覆盖全,网络使用率高,客户对相应地区的数据中心服务设施需求也相对集中。因此,目前数据中心服务市场主要集中在北京、长三角、珠三角及其他经济发达地区,偏远地区的 IDC中心受限于基础设施的完善度和网络时延基本上以存储冷数据(陈旧的或者较少使用的数据)为主。随着网络发展的演进,越来越多的热数据(较新且较频繁使用的数据,此类数据对互联互通的要求较高,相关业务的收益也就越大)将会往边远城市迁移,使得边远城市 IDC项目的重要性日渐凸显。

    而经济发达的地区受用地审批、电力设施配置、骨干网络接入等多个因素制约,建设速度满足不了需求,因此未来三年,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型数据中心的战略价值将会提升。

    (4)产业结构

    IDC行业产业链主要由基础电信运营商、前端服务商(包括硬件设备制造商、数据中心设计公司、软件服务开发商、数据中心施工方等);网络中立的数据中心基础架构提供商;零售型数据中心服务商、增值服务提供商(包括 IaaS服务商、系统集成商等)和最终用户(传统的企事业单位和互联网内容企业),产业结构如下图所示:

    基础运营商、数据中心设计公司、硬件设备制造商、软件服务开发商和数据中心施工方主要为 IDC 建设提供设备或服务。网络中立的数据中心基础架构提供商整合基础资源提供 IDC 租用服务。在骨干网络带宽资源和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方面具有垄断性优势的基础电信运营商(即三大运营商)提供互联网带宽资源及机房资源。零售型数据中心服务商通过租用数据中心提供转售和增值服务。云计算的 IaaS 服务商也会以租赁或自建来提供云服务。此外,IT 外包服务商/系统集成商向最终用户提供整体 IT 解决方案, 数据中心服务作为一揽子解决方案的构成部分交付给最终用户。最终用户包括所有需要将互联网内容存储在 IDC 机房的托管服务器的企业、机构单位、政府机关等。

    主机托管和接入服务仍然是IDC 服务商最主要的业务。其中主机托管占比达到 35%,与去年相比增长了 4%,主要驱动力来自于互联网企业业务增长带来的基础设施刚性需求。云主机、云存储等云服务占比为 11%,相比于去年下降一个百分点。大部分 IDC 服务商由于技术能力和销售能力有限,云计算业务发展速度低于传统主机托管业务增速。

    云计算市场总体保持快速发展态势。我国云计算市场空间从 2008 年的 72.71 亿元增长到 2014 年的 1333.6 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 60%。我国公有云与私有云市场在 2015 年均达到 100 亿量级, 2016 年预计公有云市场规模 21.8 亿美金, 私有云市场规模 22.13 亿美金。据统计,2015 年我国云计算收入有望突破 2000 亿元,占 IT 支出比重达 9.71%。Gartner预计此比例有望在 2016 年达到 15%,2009 年至 2015 年云计算复合增长率高达 69%,远超同时期我国 IT 支出 8.9%的复合增长率,IT 支出正在向更高效的配?方式转变。

2008—2016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5)集中程度

    尽管国内 IDC市场结构正逐渐优化,但基础运营商仍占垄断地位。根据中国 IDC圈统计,2015 年中国 IDC市场规模达到 518.6 亿元,其中基础运营商占65%左右,而中国电信在基础运营商中占了 50%以上。

    相对于其它电信增值业务,IDC业务投资回报期较长,技术含量较高,进入门槛也较高。 基础运营商由于具有独特的网络资源和品牌优势, 大客户资源丰富,容易实现规模经营,从而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其 IDC 业务具有规模优势。从规模来看,三大运营商似乎对网络中立的IDC 提供商形成了竞争优势。

    但实际上,对于三大运营商而言,数据中心并非其核心业务,只占到其总收入的1%-3%,主要用来支撑其核心网络宽带业务。电信重组后,基础运营商更加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将业务集中在其擅长的领域。因此,随着互联网行业的蓬勃发展,近年来网络中立的 IDC 服务商依托自己的优势而迅速扩张。

    网络中立的数据中心相对于专业运营商拥有自己的优势:一方面,在数据中心的布局上, 基础电信运营商主要从集团总公司层面决策全国新建数据中心的选址及建设规模,存在市场响应速度慢、局部供需不平衡等情况。基础电信运营商采用统一的管理方式,向客户提供标准化的产品,网络中立的数据中心服务商相比之下更为灵活和专业。另一方面,基础电信运营商运营的数据中心通常只提供各自的网络接入口,而网络中立的数据中心服务商可提供多接口的网络接入,能够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因此,网络中立的数据中心在市场化的环境下拥有更大的增长潜力。

    (6)发展趋势

    如今,数据中心设施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与趋势,如开放标准和 DCIM (Data Center Infrastructure management,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管理)有迎头赶上的趋势,而新兴技术正在突破数据中心的功率密度和电源的限制。大多数的数据中心将在未来五年能够减少至少30%的物理空间,这是直到 2020年新兴数据中心发展趋势之一。数据中心的新兴技术,如超融合基础设施,微服务和容器,可以让每机架提供更多的电能,需要对数据中心进行新的配置和设计。

    目前的数据中心与以往相比,规模更为庞大,结构也更加复杂。传统的数据中心运维管理水平普遍较低、专业化程度不高,显然已无法适应机构对数据中心合规性、可用性、经济性和服务性的要求,严重影响到数据中心的生命周期。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企业的数据中心管理都遭遇到了相当大的问题。引入IT服务管理国际标准(如ITIL信息技术基础架构库等),并初步实施的机构只占极小的比例。多数机构的数据中心管理表现一般,整体架构存在缺陷,效率低下。因此,如何改进和提高现有的管理手段以达到专业化运维管理水平,借助国际上成熟的理论和标准进一步加强风险控制成为当务之急。
同时,增加功率密度,虚拟化,迁移到托管数据中心设施,以及云计算,都会对数据中心内的所有操作产生影响。

    5、行业特有的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

    数据中心行业为服务行业,由于基础电信运营商的存在,形成了第三方 IDC服务商与基础运营商同时互为供求方和竞争对手关系的局面。 基础运营商掌握了大量的基础设施资源,在骨干网络带宽和国际出口带宽方面具有垄断性特点,但囿于自身的体制因素,在服务上不如第三方IDC服务商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

    因此,数据中心行业中的第三方 IDC服务商,基本保持与基础运营商良好的供需关系,从基础运营商处获得宽带等网络资源,通过自建或租用机房资源,同时建立起服务与技术兼备的运维团队,将整合后的 IDC托管服务整体出售给客户。

    IDC托管的服务水平和运维技术水平构成了第三方IDC服务商的核心竞争力,因此行业的利润来源于高质量的服务和领先的技术水平。由于需要向基础运营商采购网络资源,IDC服务商的规模大小也影响到其采购价格,从而最终影响其自身的盈利能力水平。

    6、行业的周期性、区域性和季节性特征

    目前,国内互联网比较发达的城市为北京、杭州、深圳与上海。由于行业的客户主要为互联网客户,以上城市亦集中了较多互联网资源,因此行业发展表现出一定的区域性特征。

    7、行业的产业链

    行业的产业链如下图所示:

    8、上游行业的关系

    虽然基础运营商拥有垄断性的资源与实力,由于当前基础运营商并非一家,其互相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基础,给予了第三方IDC服务商充足生存空间。由于规模、技术、基础资源上的巨大差别,第三方IDC服务商与基础运营商分别具有不同的市场定位,从而面向不同的目标客户,使得当前的市场处于良性竞争状态。

    此外,IDC服务的基础设施包括网络设备,计算机硬件设备,空调、发电机组、电力系统等设备与系统的支持。对于拥有自营机房的第三方IDC服务商而言,提供以上设备系统的厂家也是其上游供应商。IDC服务的运转则主要消耗电力,各地的供电局也是 IDC服务商的重要供应商。以上设备系统与能源资源市场供应充足,竞争充分或价格稳定。

    9、下游行业的关系

    第三方 IDC服务商的主要客户包括各行业企事业单位,其中以互联网企业为主,同时也包括一部分有跨区域IDC资源需求的同行客户。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产生了各类建立自身互联网网站或应用的需求, 逐渐成为了第三方IDC服务商的重要客户。 而金融行业用户凭借其资本的优势催生出定制化高标准的网络需求,以及其对灵活计费模式的需求,故而从提供固定的、标准化的基础运营商数据中心转移到能够满足它们要求的第三方数据中心。

    对于IDC服务商而言,其提供服务的最终用户为互联网用户,包括各行业企事业单位的员工和网民。虽然IDC服务商与最终用户基本不直接产生交易关系,但最终用户的体验,直接影响到客户对IDC服务商所提供服务的满意度。

标签: idc idc服务 idc牌照 idc资源 isp 安全 标准 大数据 大数据和云计算 大数据技术 服务器 服务器托管 服务器租赁 服务商 工信部 公有云 国际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west999com@outlook.com
特别注意:本站所有转载文章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本站所提供的图片等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

上一篇:2017年中国网络安全市场份额、巨大发展空间及发展趋势分析预测【图】

下一篇:2017年中国互联网经济发展现状及营收规模预测分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