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应用系统架构技术解析

2019-02-26    来源:多智时代

容器云强势上线!快速搭建集群,上万Linux镜像随意使用

IaaS本身还是在尽量追求与传统物理环境近乎零差异的运转环境,这无疑给云计算用户带来了很大的好处——切换成本低,甚至无需另行开发。同时,应用能更好地利用云计算达到既定的成本目标、性能目标和运维目标。

总结我们长时间积累的经验和一系列客户迁移的实践,我们发现从传统模式转型到云计算模式下,需要直面一些云计算环境下的问题。

云计算环境下数据安全的问题:数据是否有冗余备份、数据是否会被窃取窥视。

多用户环境下,网络、CPU、I/O性能隔离问题。

云计算必然在物理环境下叠加更多的软件来实现云计算的目标,从而导致软件路径增多,故障率上升的问题。

云计算环境下多用户分享所需资源,不存在绝对的顺序I/O。

应用系统想要获得更高的性价比无非就是充分利用云计算的优势、规避云计算的劣势。本文将从运营和研发两个方面提出一些实践建议。

三字秘诀

一般来讲,应用的各模块的核心资源需求如下。

应用程序——CPU敏感型。

Cache——内存敏感型。

数据库——I/O敏感型。

如图1左半部分所示,在传统模式下,应用程序、Cache和数据库都安装在一台服务器上,由于应用程序需要高CPU,Cache需要高内存,数据库需要高 I/O,因此IT部门必须买一台“三高”服务器:高CPU、高内存、高I/O。业务稍微有增长,这台服务器就会出现瓶颈,必须再提高配置。

如图1右半部分所示,在利用云计算的情况下,我们通过拆的方法,用不同配置的云主机去匹配专向的需求,用高CPU的云主机去满足应用程序的需求,用16GB 内存的云主机去满足Cache的需求,用SSD硬盘的云主机去满足数据库的需求。当其中某个模块成为瓶颈时,更容易定位问题并及时扩容。

云计算应用系统架构技术解析

由于我们做了第一步拆的工作,架构变得很清晰,所以在资源出现瓶颈时,能迅速扩展相应的模块。如图2所示,当一台应用程序满足不了需求时,我们可以横向扩展2台、3台,甚至更多。

要满足弹的能力,需要注意两个问题:1. 应用程序务必做到无状态,否则无法很快地进行扩容,简单地说,无状态就是不存储任何数据,应用程序做纯粹的逻辑;2. 用Cache的条带化或者合适的Hash算法,来确保内存更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云计算应用系统架构技术解析

在使用“弹”字诀后,很快就会发现,随着业务的增长,数据库在这种模式下将是最大的障碍。这就需要用“云”字诀。

通过将Cache和数据库“云化”来获得云计算对于弹性扩展、容灾、数据备份的支持,解决应用程序中几乎所有的单点问题。

我们提供了UMEM和UDB两个云产品来解决云端Cache和云端DB的问题。数据库的弹性扩展非常值得用一个专题来讨论,这里先简要列举一些方法供参考。

云计算应用系统架构技术解析

将更多的SQL变为KEY/VALUE,在不依赖大于、小于和模糊匹配的情况下,数据扩展更为容易并且性能会得到极大的提升。对于复杂的排序和关系型事物,可通过建立外部独立索引的方式进行实现。

在应用程序与DB间引入DBServer对分库分表进行管理,需要应用程序将自己的表结构访问关系梳理清楚。这样,数据库扩容就会成为可能。

Online Migration。

除了以上3字诀之外,还有一些广泛适应的方法可供参考。

动态资源和静态资源的访问分离。

静态资源的CDN加速。

核心数据和外围数据的访问分离及异步加载。

全异步编程,异步网络交互、异步磁盘I/O。

减少进程数量,降低CPU的开销。

应用系统运营迁移云计算的建议

初始时不要采购过多、过大的机型,因为云计算的扩容时间是以分钟计算的,所以没必要提前花掉不必要的钱。

选择一个中立的没有业务竞争关系的云计算供应商,就有希望从源头避免数据私密性的问题。

核心数据额外多采用一些备份机制,不要完全信任云计算供应商的方案。

多一些小型服务器,优于少数大型服务器,规避单点故障对业务系统的影响。

减少非必要的外网IP,从而降低被入侵的风险。

善于运用云计算厂商的专业技术人才协助解决一些疑难杂症。

规模较大时考虑多家云计算共存的方式规避供应商风险。

不要迷信顺序I/O带来的性能优化,在云计算环境下不存在绝对的顺序I/O,利用云计算的存储服务将能更简单地获得想要的效果。

在不久的将来,云计算一定会彻底走入我们的生活,有兴趣入行未来前沿产业的朋友,可以收藏云计算,及时获取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的前沿资讯和基础知识,让我们一起携手,引领人工智能的未来!

标签: ssd 安全 大数据 大型服务器 服务器 数据库 网络 云计算 云计算的优势 云计算应用 云主机 转型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west999com@outlook.com
特别注意:本站所有转载文章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本站所提供的图片等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

上一篇:CIO如何构建云服务管理框架

下一篇:云数据中心网络架构需具备的五大新技术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