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lik: 未来,企业对数据的依赖程度将持续上升

2020-04-28    来源:

容器云强势上线!快速搭建集群,上万Linux镜像随意使用

作者: Qlik 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 刘智宏

 

图片来自Qlik.com

 
2020 年转眼已到第二季度,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也给各行业带来了不少的挑战。在此环境下,应用大数据助力智慧抗疫,也让不少人看到了数据的重要性。其实,对于企业来说,数据也是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并且在未来,随着数据应用的逐步完善,各行业对于数据的依赖性也会持续上升。
 
数据是企业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无论公司的规模如何,数据已经并且将持续成为各企业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这种趋势显而易见,毕竟,我们也明白,当越来越多的人在探讨数据重要性时,这些跟数据相关的专业名词只会更普遍、频繁地出现,逐渐被大众所熟知。正如人们在谈及数据的重要性时,势必会提及商业智能、大数据、自助服务分析、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和数据素养这类名词,从而在不经意间加深人们的印象。而这些名词已成为当下的热门话题,它们也呈现出一个事实:众多企业正在构建数据驱动型的决策文化,为企业从中探寻切实可衡量的价值。
 
这一点在供应链环节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多年来,需求、供应和生产规划人员一直在使用历史销售数据、订单数据、销售端数据和现有库存水平等数据来改进预测能力、库存部署以及服从生产计划。但是,做到这样还是不够的,需要把目光放得长远一些。
 
数据无界
 
当前,数据的来源已不再局限于 ERP工具或数据仓库。举例来说,借助互联技术的创新成果,消费者的购物过程可以更加简单快捷,甚至在一些情况下还能实现全自动化的购物体验。就像亚马逊在业界引起轰动的一键式购物按钮——Dash Button,当人们家中的咖啡、衣物清洁剂、婴儿尿布等消费品快用完时,只需按下该按钮,即可成功续订。而借助苹果HomePod、Amazon Echo、Google Home等等的智能语音设备,购物就像说口令一样简单。此外,沃尔玛还推出了一款特色购物工具,拥有语音界面与购物助手功能,能够主动学习用户对产品的不同偏好,甚至可以针对生日等纪念日为用户提出礼品购买建议。
 
其实,技术创新的受益者不仅仅是消费者,还有供应链运营商。随着自动化设备在工厂和仓库中的广泛应用,以及无人设备送货等服务模式的逐渐普及,如今的供应链已经与10年前截然不同。下图所示的各项技术不仅革新了流程,打造了极具竞争力的市场,同时也创造了大量全新数据源,促使人们思考该如何去改进对数据的运用。
 

图片来自Qlik.com


数据需要整合处理
 
然而,现在其实已有很多企业在供应链中使用了各种优化的解决方案,但却无法真正实现数据集成。正如大多数企业的定期报告中都会使用各种各样的工具(如ERP工具、运输和仓库管理工具等)和数据源(包括来自供应商和下游零售商的数据),但是对于许多供应链领导者和运营商来说,即使技术创新的脚步在这10年来从未停止,企业现在还是要面临数据整合的问题。
 
Qlik的最佳应用场景
 
对于 Qlik 来说,它的优势之一就是能够帮助用户同时整合多个数据源,并进行全面的分析。这样的分析方法能够涵盖执行记分卡、详细的需求预测和规划、库存部署、供应商绩效、仓库管理、以及运输规划或退货和维修在内的所有内容。荷兰水龙头品牌Quooker等公司正在借助Qlik的力量来降低可用性风险、削减成本、提高客户满意度。
 
荷兰水龙头品牌Quooker公司首席运营官Geertjan Woltjes表示:“通过计算,我们发现(在Qlik的帮助下)我们得以更加全面地把控整个供应链流程,有效地预防零部件失效、生产中断、交付中断或质量问题,每年至少可以节约5万欧元的成本。”
 
瑞典热交换,分离,流体技术企业Alfa Laval也通过使用Qlik成功提升了自身的盈利能力,将交货周期缩短70%,资本支出减少20%。
 
Alfa Laval公司运营副总裁Michael Tydén 表示:“在Qlik的帮助下,我们引入了全新的销售、运营规划和库存控制流程,大幅缩短了交货周期,为未来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由此可见,对数据的正确应用能够为企业带来实际的商业价值,随着企业对数据依赖程度的持续上升,思考如何利用正确的数据和分析工具来促成变革、驱动增长、打造数据驱动型文化,最终通过数据和分析工具实现业务转型,则是更多企业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标签: Qlik 数据 供应链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west999com@outlook.com
特别注意:本站所有转载文章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本站所提供的图片等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

上一篇:中国服务器市场添生力军 “宁畅”深耕精细定制领域

下一篇:Linux基金会亚太区与开源中国达成战略合作 共同推动中国开源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