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从0到1写公众号的?

2020-01-15    来源:几何小姐姐公众号

容器云强势上线!快速搭建集群,上万Linux镜像随意使用

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几何小姐姐(ID:jihexj)  ,作者:婷婷的勇敢世界,授权站长之家转载发布。

最近挺多朋友来问我,怎样从零开始写公众号?

这个问题其实我也回答不好,持续写公众号的时间不长( 1 年不到),但是很幸运的被大家发现了,这里面存在着一定的幸存者偏差。

不敢谈方法,只谈一些很个人的心路历程。

微信,公众号 (2)

在刚刚过去的 2019 年,在我断断续续写了 9 个月的时候,我喜欢的平台也肯定了我。他们给我了一直仰望着的那些荣誉:虎嗅年度作者,虎嗅深流联盟成员;新浪科技创事记年度作者;钛媒体年度作者一鸣惊人奖等

直到去虎嗅年会现场领奖的时候,我才错愕的发现,原来很多那么有名的作者早已经写 5 年、 10 年的坚持很久了。反观自己,差的还远。

这不是谦虚,而是快节奏的当下,除了作者本人,别人其实没有那么多时间琢磨你写的怎么样。大家只是关注他们感兴趣的信息,很随机扫到了你内容里的某个关键词,停留了几秒。

但这本质上跟你没什么关系。作为作者自己心里要有点数。

不过,被主流科技财经媒体推荐之后,确实有机会被更多读者发现了。这对于一个小博主来说,比无人问津的时候,状况实在是好太多了。

01个人三个不同阶段的定位

起初只是在玩

其实我这个号大概 2014 年左右就开通了。开号的初衷是体验产品。起初就把它当朋友圈plus用,发一些城市周边游啊,工作偶遇的猫啊之类。当时认知能力有限,也没啥定位。 100 个粉丝来自我的同事和亲朋好友,不发朋友圈基本没阅读量。

博客时代曾经写过东西,切换到公众号对有些规则就不够理解,比如发布了就不能修改,觉得很不方便。后来过了很久,才能明白这种“落笔无悔”的规则,其实恰恰是在保护原创作者。

后来偶然被关注

后来因为关注到一些公众事件,在公众号做了一些表达和呈现。第一次来了朋友圈之外的访问流量。

那时候追踪过很轰动的红黄蓝幼儿园事件,挖了一些独家关键的信息,被截图转发到社交网络,曝光量过亿;不久后北京郊区起了一场火,很多人离开了这座城市。

大火过后的一个星期,我组稿了人们离开后的一组特写。没想到那组图片就像长了脚一样,每一秒刷新都有巨大的流量涌来。

首发在几万阅读之后删了,更多的读者还在不断找来。后来把内容做成长图发到了简书(当年还是写作爱好者聚集的小众产品,当然现在做的更好了),第一天没动静,但第 3 天流量飙到了 42 万。

特别吃惊,因为那个数据远超常识。去求证了一下,简书那边并没有推。那也就意味着那 40 多万的流量的源头,是从我的微信朋友圈引流过去并扩散开来的。

去年我经历了哗哗掉粉

原因是当我开始重新定位自己的表达,把注意力从社会新闻回到自己从事的科技互联网,那些因为社会新闻而来的粉丝,开始纷纷离开我。

所以我的真正的运营,是从掉粉开始的。不过好在心态比较平,因为这一次,我很清楚自己要什么:我公众号的新定位是“社交工具”。

城市很大,人们沟通和交流的成本很高。作为一个认知能力有限,有点社恐又无法孤独存在的渺小个体,我迫切需要一个系统工具,帮助自己有效率的找到有趣的同行,幸运的话,还可以跨专业扩展一点边界。

微信公众号完美的契合了我的需求:可以用 1 份时间完成写作,实现 1 次 1 对多的延时交流;不断有信息出来,也会方便理念相同的人,更容易找到我。更有共鸣的读者,会给我留言或者顺着微信过来聊一聊,这就完成了一次筛选过的交流,非常大的提高了效率。

过去的一年里,我跟我的读者也学习到了不少东西。当然,当读者反向来微信找我的时候,就变成了我一个人要回很多信息,工作量很大。因此,真的更期待跟行业相关的,有内容的沟通。

同情一下那个作者,不要找TA闲聊。

02我是如何写作的?

这个问题聊起来心虚。只分享一下自己的心态变化,算不得方法论,大家需根据实际情况重新定义自己的。

首先文字只是表达的工具,跟面对面聊天,打电话,写PPT没啥差别,把事儿说明白就行了。至于风格方面,可能会跟每个作者的从业履历有关系。从业履历会影响一个人对一些事情的看法,从而在表达方面,绕不开一些作者个人标签。

看问题的角度       

这几年想法一直在变化。写东西我是专业出身,在加入互联网公司之前,服务于传统媒体机构。那时候初出茅庐,自大且无知。到了任何发布会,准能一眼看出主办方落地不周的地方。跑新闻久了,很多工作都被我定义为“无聊的活动”。而老板不准我碰的那些选题,恰恰才是我最想写的东西。

几年后供职于平台型大公司,开始打脸的成为那些“无聊的活动”的策划者和执行者。这才终于明白,那些瑕疵背后,是多少人的努力和付出。而媒体作为旁观者,又能看到多少?

为了活动需要,我们通过业内顶级公关公司把全国的媒体老师请来,花了大把预算,可最终除了通稿和豆腐块,能被记住的,有价值的信息和观点又有多少?

每一次职业转换,准会放大镜一样看到自己从前的无知和片面。

几年前,当我第一次有了超过 10 万流量的时候。我的一位擅长写作的前老板近乎语重心长的跟我说:一定要多读书,好好学习。避免误导别人”。多年以后,再琢磨那句话依然是常想常新,如履薄冰。恐惧来自我们常常不知道自己是“不知道”的。

当一个人有了哪怕一点点影响力的时候,你就已经某种程度上可以影响别人判断了。对表达本身,光有敬畏之心还不够,你还要努力学习。

对好内容的定义

我对好内容的定义首先是准确,其次是简洁

一个写东西的人,应该用尽量简单的、好懂的句子说明白你要说的。这样可以降低读者的阅读成本。避免自己造词,多用动词名词,少用形容词副词。一般场景下,标点符号逗号句号也就够了。

说到这里肯定有人要批评我了:你写的东西也很长啊。是的,我的内容一般在 4000 字左右,尽量避免超过5000。做长内容跟定位有关,我的很多内容是商业分析类的文章,把一件事的逻辑说透,需要这个篇幅。

所以你们看到的 4000 字,其实常常是我查了 10 万字的材料,写了 8000 字,最后删减到 4000 的。写字的辛苦在于,要把网状的思考,用树状的结构,体现在线性展开的句子里。经常绕来绕去把自己绕晕了。

希望最终出来的东西,读者觉得是清晰和好读的。如果达不到,就是作者个人技术问题,需要继续努力。

需要提升的认知

持续学习是必要的。当然这包括但并不局限于读书,多出来聊聊天也是重要的学习部分。这个部分是我自己做的最不好的,也是后面最需要努力的地方。

会很羡慕写东西快的人,但是自己复制不来。所以只能用比较笨的办法,笨拙的写东西。我在特别高兴心花怒放的时候,肯定啥也写不了出去玩了;在特别沮丧的时候,效率又非常差,会焦虑或者各种怀疑自己。只有在那种很平常,状态不咸不淡的时候写东西效率最高。

不带任何情绪的作者会更容易把注意力放到表达本身。也会更坚定一些基于创作的想法。

选胜算最大的道路去努力

把擅长的专业努力去做到 10 倍好

让时间,技能和能量真正落地

干掉你所谓的拖延症

在有限的时间里把精力持续投入到某一个领域

复利的力量会有奇迹

当然出作品光靠自己是不行的。作者的创作后期一旦进入线性思维,会非常狭隘。这个时候就特别需要编辑的帮助。他们的信息宽广度远超作者,因此给的建议常常是战略性的,一针见血的。

这一点我是幸运的,因为竟然有机会跟中国最好的媒体和最好的一群编辑一起创作。我不太会起标题。我的内容里,很多你们觉得酷的标题,其实是编辑起的。

03现在开始做公众号还有机会吗?

肯定有人会说,公众号的流量红利过去了。现在小号已经没有机会了。说这些话的人虽没恶意,但很可能会误导你。他们的认知可能来自于一次不成功的尝试,或者仅仅是跟风“听说”

所以我还是非常建议没有实践过的朋友,一旦有这个计划,就果断的自己挽起袖子,真正的动起来试一试,然后做出属于自己的判断。如果你认同一件事情长期有价值,其实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

从 2020 微信公开课看创作者机会

积极的去理解平台策略,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今年的微信公开课,就非常给创作者信心。如果你愿意花时间,甚至可以把历年微信公开课连起来学习一遍,会发现微信的初心和价值观是非常统一的。

微信几年前就说去中心化,这几年也一直在努力做去中心化的事情。张小龙说“让创造价值的人体现价值“,其中就强调了让一些有内容的小号也有生存空间。

我被微信的算法推荐了

上周在广州开会期间并没有更新内容,但是依然可以发现有微微的新增流量稳稳的进来。不多,但很稳。两天前,我的一个读者终于忍不住加微信问我:为什么我连续 2 次收到系统推荐你的公众号?我们之间没有共同好友,你是在微信花钱推广自己了吗?

这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被微信的系统算法作为优质内容自动推荐了。推荐的位置在订阅号消息的信息流里。

上一张截图,做产品的同行们可能会更懂这样一个位置的价值,以及微信团队为了推动这样一个定位所做出的取舍。

我的渠道策略

我的渠道策略很简单:坚定不移的将内容首发在微信。分发的时候也尽量将流量留在微信站内。站外开的口子主要给了合作紧密的媒体。除此之外,其余外部平台要求转发的,合作的,开专栏的,一律拒绝了。

有人会说,我们给你资源推荐。不要相信,他们99%都没有流量。有流量的那些平台一定是耳熟能详。那些为了省点钱用流量说来骗版权的平台,请勇敢跟他们说再见。

招商银行付费采购了本账号的全年版权,这才是大平台的做事格局。

当然,我在其它几个平台也开有个人账号。但不是发任何内容都全网同步的。相反,我正在避免这样的情况。

起初开那些号的初衷,是用来维权的,内容在微信刷屏之后,会有外部平台来侵权转发。微信内部的原创保护做得很好,但是外部的原创保护你想维权的话,要先开个号证明自己是自己。然后才能维权。

 维权方面非常认真

即便麻烦,在维权方面我非常认真,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都全网搜一遍。侵权的内容不管对方多权威,我都会死磕到底。直到平台出面处罚或者对方删帖道歉。我知道很多作者嫌麻烦就不了了之了。总觉得多分发一下也没坏处。

但是权利这东西你自己不争取的话,就是一张纸。那些不尊重版权的人可能经常会一帆风顺,但也总会遇见一两个死磕的人。那些未经授权的转发,名字和ID都含糊不清或悉数抹去,对原创作者的伤害,除了版权还会分流,长远是影响作者个人品牌成长的。

04写在最后

写这个账号一年了。其实如果没有微信这个产品,没有各位主流科技财经媒体老师的支持,我这种小号作者,是根本没机会被大家看见的。

发自内心的感谢我的每一个日常搭档的合作伙伴,也感谢那些他们身后,给我高光和鼓励的媒体平台。因为个体是无法孤独存在的,表达也常常是人微言轻。

“你被推荐了,不一定是因为你多好。而是他们刚好认识你罢了。”

标签: 公众号 公众号运营 公众号写作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west999com@outlook.com
特别注意:本站所有转载文章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本站所提供的图片等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

上一篇:生态时代,内容创作者、品牌、平台应当如何构建生态?

下一篇:把路人读者变成铁杆粉丝?你需要的只是一个“受众画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