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就--刘汉元

2009-05-12 09:17:29来源:未知 阅读 ()

新老客户大回馈,云服务器低至5折

   中国要发展,离开科学不行……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刘汉 元:男,42岁
公司名称:通威集团
主要产业:鱼饲料及养殖   对于绝大多籽出生于偏僻农村家庭的贫寒子弟来说,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最大的愿望可能就是解决温饱问题,而要想过富裕日子的人那他的最大梦想可能就是成为万元户。可在那时,对于水电局当技术员的刘汉元来说,他最大的梦想却是创业,尽管连创业的本金都没有,但他还是倔强地拿走父母卖猪所得的辛苦500元钱开始了折腾。直到1991年直正辞职下海办厂开始,经过10多年的发展,他领导的通威集团连续9年保持行业产销量和市场占有率第一,成为中国最大的鱼饲料生产商,刘汉元本人在2002年也被《财富》杂志评为“全球40岁以下最成功商人”。创造这一切奇迹的动因,不是别的,而是一项现在人看来简单得不能技术发明。   金属网箱发明
1964年12月8日,四川省眉山县永寿镇永新村的刘定全一家打破了往时的宁静,因为在这一天他们期盼的第三个孩子,也是家中的长子诞生了,他就是刘汉元。
刘汉元自幼聪明,深得父母的喜爱。他在13岁那年顺利地考上中专--四川省水产学校,本来他想读高中再念大学的,可尽管他的中考分数线远远超过高中录取分数线,但还是因为年龄太小被无情地拒绝了。古人说,既来之,则安之。来到四川省水产学校的刘汉元,格外珍惜文革后难得的学习机会,勤奋学习。1981年,16岁的刘汉元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被分配到眉山县水电局两河口水库渔场当了一名技术员,拿着三四十元的工资应该说可以过上不错的生活。按说当技术员就当技术员呗,可由于对农村特有的感情和对自身所说专业的关注,刘汉元与养鱼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技术员的刘汉元对各种各样的“技术”非常痴迷,最初让他痴迷的并不是养鱼技术,而是无线电技术,甚至把那时少有的电视机拆了装,装了又拆。但真正影响他人生的是他在读了一篇关于国外网箱养鱼的报道之后。
    由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鱼类产品并不像现在这么丰富,而是比奢侈品的猪肉还金贵的奢侈品。刘汉元至今还记得,在1978年他读中专时,“每天吃的要么是玉米要么是红薯,就连吃米饭的机会都很少,猪肉只能一个月吃一次,更不要说吃鱼。”到了80年代初,这样的饮食结构也没有太大的变化。鱼的普遍价格比猪肉贵三五倍,要是在春节期间,猪肉与鱼的价格差距甚至可以达10倍。在那个时候,就是在机关单位能吃上一条鱼也是一件大事。有着切身体会的刘汉元发现,能吃到鱼而高兴的背后说明一个事实,那就是鱼类产品在市场上严重供不应求。
对鱼类水产市场的了解和对水产养殖专业熟知的刘汉元,在看了国外网箱养鱼的报道后自然来了灵感。我为什么不可以像报道中所说的德国、日本等那样实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养鱼叫呢?
刘汉元为自己的这一想法是否切合实际而思考了很久。一颗红心两手准备,如果要落实这一想法的话,他进行了认真的可行性分析。他认为自己养鱼有几大优势:一是自己学的是水产养殖专业,有专业知识和技术的优势;二是自己所在的家乡小河很多,利用现有的水利资源,成本很低;三是在当地,甚至在全国范围内尚未有集约化养鱼的报道,也就是说根本没有竞争对手;四是有眉山县水电局的政府支持。而不足的地方在于没有资金,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对于当时的刘汉元来说,最大的劣势就在于没有足够的资金。

标签: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west999com@outlook.com
特别注意:本站所有转载文章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所提供的摄影照片,插画,设计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创意--江南春

下一篇:站长你为什么总是删除我的文章